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

倫敦自然史博物館(NHM)之歷史延革

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(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, London) 原屬大英博物館 (British Museum)(原縮寫為BMNH),於1881年遷移至現址倫敦南肯辛頓 (South Kensington, London)1992年正式改名為自然史博物館(縮寫為NHM)。目前館藏約七千萬件標本,其中有約兩千八百萬件是昆蟲標本。

自然史博物館及大英博物館的淵源要追溯自1753年,著名的收藏家Hans Sloane (1660-1753) 過世後,將一系列珍貴收藏品低價賣給了英國政府,其中包括了各式各樣的植物、動物和人類骨骼標本以及大量的書籍和手稿,於是在1759年時,大英博物館於倫敦Bloomsbury蒙塔古大樓 (Montague House)正式對外開放。早期大英博物館收集了許多自然歷史的標本,但不幸地,Sloane的收藏品到19世紀末時多數已消失:George Shaw (1791-1813, Keeper of Zoology) 認為Sloane的許多標本處理乏善而送交皇家外科醫學院 (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),他及他的繼承者William Elford Leach (1813-1821自然史部管理員) 接連地燒掉了一些損壞的標本,1833年時Sloane原本5500份的昆蟲標本幾乎全數不見,另外Hugh Cuming的部分貝類收藏標籤也受到破壞,當時自然史部對標本的保存已惡名昭彰,除此之外,部門裡聘用職員的偏袒情形嚴重,在1862年時,甚至聘了一個連蝶和蛾都不會分的董事外甥,做為昆蟲部的助理。當時圖書館主要的管理員為Antonio Panizzi,他讓大英圖書館成為當時全世界藏書最豐富的圖書館,但因為他對自然史的不重視,而忽略了博物館內自然史部的經營管理。

直到1856年,大英博物館的自然史部門管理員Richard Owen,改善了以往許多惡習,他認為目前空間過小,應該將自然歷史標本與考古文物分離,在大英博物館有限的空間外另闢空間供自然史部的參觀、研究及保存。於是在南肯辛頓挑了一塊地,並於1864年招標建構新博物館。一開始船長Francis Fowke得標,但他不久便去世了,由Alfred Waterhouse接手,修改原先的架構,設計了一個具特色之羅馬式外觀,原先Fowke為主要建築物設計了"側翼",但因預算不足而被捨棄了,而這"兩翼"的空間後來則成為Earth Galleries (現為Geological Museum) Darwin Centre的用地,我們現在看到自然史博物館主要那棟建築物: Waterhouse Building 就是為了紀念偉大的建築家Alfred Waterhouse而得其名(註)。建構工程在1873年展開,於1880年結束,位於南肯辛頓的新博物館於1881年開放,其中館藏直到1883年才完全遷移完畢。

Waterhouse building內外使用了大量的陶製磚瓦,以因應倫敦煙燻瀰漫的空氣,這些磚瓦上刻畫了許多動植物相的浮雕,並刻意將現存與滅絕的物種分開,這麼做據說是Owen對達爾文「天擇說」的抗議。

即使1881年自然史部門從原先的建築物搬離,他仍屬於大英博物館的一個部門,當時的名稱為British Museum (Natural History),通常縮寫為B.M.(N.H.) 或是BMNH。自然史部門獨立於大英博物館的雛議早在1866年即被提出,但直到近一百年後才被接受,1963年〈British Museum Act 1963〉將自然史部門與大英博物館分離,但仍保留原本的名稱;而至1992年〈Museums and Galleries Act 1992〉才將其定名為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

Main reference: Wikipedia, official website of Natural History Museum

註: 然而在許多科普文章上, NHM的Waterhouse Building經常被誤譯為"倫敦水晶宮", 這是非常大的謬誤

沒有留言: